如果说“去库存”一直是2014-2015年国内制造业、房地产业的主题,那么现在轮到金融业了。
国内制造业自2012年到2015年经历了4年痛苦的调整,库存积压严重,需求明显下滑,工业品价格从2011年的峰值最深下跌了60%,很多制造业的子行业被称为两高一剩行业,房地产业在2014-2015年也曾是库存大量积压的行业,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消化时间一度上升到4-5年。经过2016年各种方法的去库存、去产能,这种趋势终于得以暂时逆转。
但...
市场经历了2015年的惊涛骇浪后,终于在2016年下半年进入了低波动的休息状态,几个有代表性的资产类别波动率都跌到了近几年的冰点。即使是那次大出市场意料的英国脱欧投票,市场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就回到了波澜不惊的低波动状态。在平静的水面之下,却并非一片静谧,那气氛更像是战斗阵地前的屏息凝视。
市场既降低了波动,又失去了明确的趋势,陷入了窄幅震荡,国内市场在9月也进入了这样的环境,这样的市场对融资业...
又一个泡沫破灭了,去年底以来风风火火的螺纹钢期货,曾一度暴涨70%,至5月下旬,其价格已经跌去了本次涨幅的75%,历时6个月。巧合的是,2015年A股(以Wind全A指数衡量)的泡沫也是跌去了全部涨幅的75%后开始震荡企稳,整个泡沫期最高涨幅达230%,从泡沫形成、到破裂、再到企稳,历时18个月。泡沫一次比一次破裂的更快,大部分最终埋葬在镀金时代的最后一个黄金分割位(23.6%)附近,聪明的资金并没有“脱虚向实”,而仍不同类型的...
圣诞节终于给喧嚣的金融市场带来了片刻的宁静。回顾动荡的2015年,美元对一揽子货币全年涨幅超过10%,一副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的姿态,以美元计价的大类资产几乎全部陷入负收益,尽管美联储首次加息的预期让市场对各种债券担忧了整整一年,但以美元计价来看,收益最好的大类资产仍然是债券:巴克莱全球债券指数下跌2.8%,其中公司债指数下跌3.2%,表现差于主权债;股票市场经历了大幅震荡,结束了持续三年的上涨,转为小幅下跌3.8...
---除了资产管理,还要负债管理
"资产荒"是最近挺热门的词语,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,金融机构找不到靠谱的高收益资产,债券的利率在下降,贷款的利率在下降,信托产品的利率在下降,甚至高利贷的利率...
A股泡沫的破灭明显比市场预期来的早,投资经理们原本计划明年再给自己放个长假,都不得不提前了一年,现在都忙着把资金交给固定收益的产品打理,然后开始自己的长假。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,有些时候放假也许比每天盯盘剁手更好。
市场进入了缺乏趋势性机会的状态,休假也许是更好地选择,或许在沙滩的躺椅上,阳光、海风和“六色沙滩”能让一个绝佳的交易闪现在眼前。“强劲的暴风”和“夜空第一道闪电”是交易员最爱的两种策略...
很多人认为宏观研究的皇冠是预测GDP、CPI等等宏观经济指标,所以大家期待各位经济学家成为神机妙算的巫师,大众也在潜移默化的逼迫一些经济学家对拍脑袋的数字言之凿凿。当然现实的结果会让这样的预期大失所望,实际上,我们所处的复杂系统其状态演化大部分是不可预测的,所以宏观经济学家这些年的名声并不太好。这不是因为宏观经济学家不称职,而是大家对他们的预期太不现实,美国变化莫测的天气就常常让GDP增速波动几个百分点...
量化宽松"在金融危机后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短语,尽管明白的人并不很多,但至少成为了一个很刺激的词儿。它不仅刺激着市场,还刺激着每一个人对自己资产是否又要被注水的担忧。这是金融危机后各种不寻常的货币政策对大众教育的结果,你不随着货币政策变化摆布资产配置,你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就可能被重新分配。
自4月末开始,“中国将进行量化宽松”出现在中国的各大媒体上,引发了一场对“量化宽松”的大讨论,激烈的讨论之中几...
”创新”是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关键词,大家都在忙于创新,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创新。
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迫切的需要金融创新,为什么五年前十年前不提金融创新?这必须要从中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谈起。金融体系的基础作用是配置资金,上世纪九十年代,商业银行是配置资金的主要金融中介,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也依靠央行再贷款,1997年时,央行总资产的一半均来自于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,同时,商业银行和信贷政策有相当多政...
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进入了新周期的上升阶段,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也有回升之势,货币超发、流动性泛滥的词汇又回到了各媒体的版面上,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么?“Inflation“这个词在英文中仅仅表示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涨,并没有说是不是“通货”造成的“膨胀”,翻译成通货膨胀本身就有误导价格的“膨胀”都是“通货”过剩造成的,而实际上,中国在不同层面的“通货”已经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。
负责“印钱”的央行其总资产规模...
9月以来,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持续好转,7、8月份长期国债利率就开始持续回升,恒生红筹股指数同步触底回升,而沪深300指数彷徨犹豫了三个月后,终于在12月出现快速回升,似乎市场和宏观已经全部达成一致“中国经济回升,A股向好”,然而大部分企业家却会忧心忡忡的质疑这个观点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宏观回暖,微观尤寒”的情况呢?让我们看看宏观和微观有什么联系和区别。宏观上看,经济的回升是总需求的回升,是总产出的回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