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未来一年总需求将温和回落,信用扩张将会回落,金融监管力度增强仍然与宏观调控方向一致。
 
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论存在众多误区。比如,有人认为宏观分析就是微观分析加上货币银行,于是常见到把行业分析的堆叠结果推断为宏观的未来,但真实世界的非线性使得微观加总不等于宏观。常见的另一误区是,把前一时期的某一宏观现象,趋势外推为下一时期的趋势,让此宏观现象成为外生不变的因素,基于此再进行宏观逻辑的全局演绎,常会形成错误的推论。因为在一个“活”的系统中,更多是主体间相互反馈的耦合作用,很难找到外生变量。
 
那么,宏观经济是否不可预测呢?宏观经济并非所有时期都可预测,但又非完全不可预测。局域稳态是系统预测的主要依据,这就是复杂系统理论中的“吸引子”状态,因为众多无法预测的混沌状态并不稳定,经济系统有很大几率会逐步自动向局域稳态运动。如何找到这种“吸引子”呢?首先需要有全局观,抓住主要矛盾,提出正确的问题。全局生态应以功能耦合的角度来划分和理解;而逻辑演绎的过程,更多是要看到主体之间的耦合关系与动机。因此,依据预测作出决策首要的是风险估计与控制。
 
试着用以上方法探讨一下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。2016年以来,尽管总需求看上去一平如水,但自然需求依旧低迷,增量主要来于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:居民部门接过了企业部门的房地产库存,政府主导投资消化了企业部门库存,民间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得以清洗,而政府和居民的需求都依赖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。因此,稳定信用增长才能维持此系统状态继续。实际上,2017年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。从货币政策的结果上看,正是紧货币、稳信用的组合,使金融部门的影子银行体系受到挤压,但传统业务发展恢复。
 
这样的系统状态能否持续呢?首先看流量方面,供需平衡状态可否持续。如果继续维持供给侧的紧缩,而稳定总需求的增长,那么2018年通胀问题将会浮现。实际上,若非遇到2017年食品价格周期下降,整体CPI不会在目前水平,而是在2%-2.5%左右。与总需求周期密切相关的非食品价格,在2016年就开始趋势性回升,2017年三季度已达到与前几个周期峰值相近的高水平,2018年食品CPI周期将恢复上涨,即使是温和回升,若总需求依旧稳定,CPI会在2.5%左右。
 
这样的通胀水平无疑要求央行保持偏紧的货币政策,信用扩张也要受到压缩,但还只是温和下降的程度;如果国内外通胀压力都开始上涨,那么货币政策针对社会融资总量的收缩力度可能更强些。货币紧缩的效果已开始向实体传导,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带息债务平均利率在2017年上半年上升了80个基点。
 
还有一种政策选择是财政扩张力度下降,以使得宏观供需向平衡恢复。从政府主导投资增速回落来看,2017年的财政扩张力度已经开始温和回落。
 
无论哪种政策取向,总需求出现回落是大概率的,回落速度要看社融增速的变化。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落过程中,全面去杠杆都是可能性很低的政策选择。
 
再看存量问题,居民、政府以及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能否继续维持?一个前提条件就是,房地产市场必须稳定,否则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将很难维持。当前房地产库存分散在居民手中,从供给端看,市场整体压力不大,但需求端必须保持利息负担不能过重,利率不能大幅上升。
 
从中国环境看,未来一年总需求将温和回落,信用扩张将会回落,货币紧缩力度已很高,实际利率基本中性,比较高的资金利率还会保持一段时间,金融监管力度增强仍与宏观调控方向一致。
 
企业获得了不错的收入,又不去做新增投资,现金就会不断沉淀。2017年中,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增速中位数达13%以上,而2012年至2013年该数据持续负增长。沉淀的资金会用来还债,民间企业的负债率或将下降,好企业将明显降低外部融资,不同企业之间的融资信用利差将明显增大。而权益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将充沛起来,现金流收益率将成为权益投资愈发重要的一个角度。高收益债市场面临分化与结构性机会。
 
来源于 《财新周刊2017年第41期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23日
话题:



0

推荐

石磊

石磊

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吸引子咨询董事长,曾任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,2010年、2009年“远见杯”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年度第一名,路透社专栏撰稿人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