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自去年10月以来,中国紧缩型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,加息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、流动性控制、行业政策交相辉映。如今,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已经显现,企业对资金的饥渴程度显著提高,尽管1-3年的贷款基准利率仅上调了0.7个百分点,但是信贷额度的紧张已经令很多企业只能在基准利率上浮10%-20%的水平上贷到款,对于部分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可能已经上升了1-2个百分点,部分大型房地产企业信托融资成本已经超过15%。

货币政策的出台需要持续跟踪的后评价,相机而动,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利率应当调整到和CPI相近的位置。货币政策旨在抑制总需求,那么当前中国的总需求到底如何呢?

从较为敏感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,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都自去年11月份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。从订单指数的下降来看,主要是内需订单显著下降造成的。有没有可能是2010年4季度主动节能减排造成的工业生产减速呢?如果是这样,那么工业品的价格应该上升才对,8-11月基本上大部分工业品价格都是上升的,而12月以来,不同工业品价格走势的分化反映出外需强内需弱的迹象,与采购经理人指数反映的情况相一致。国内钢材价格追随国际钢材价格而走高,但自去年9月份以来迅猛上涨的水泥和聚氯乙烯(PVC)价格却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初开始下跌,产量也出现小幅下跌,量价齐跌这无疑是需求回落的明确信号。这很可能是投资下滑造成的,12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,除了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外,房地产投资、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投资同比增幅在12月都出现了显著下降。而消费的实际增幅已经回落了2个季度。可以肯定的说,中国总需求在2011年初已经出现了回落。

尽管通胀尚未见趋势性的下降,但政策是否超调的声音频频出现在近期举办的各个论坛上,北非高失业国家的政治动荡和“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”的政策基调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政策可能会转为关注经济增长,如果近期或者两会后,领导再次组织经济调研活动,那么政策平稳期到来可能性就很大。

市场只最关注新的东西,如今,交易员和投资经理对通胀的话题可以讲上半天还多,6%的CPI都不会让人大惊小怪,若是谈到经济增长放缓却是个新鲜的刺激。因此,如果经济增长放缓果真能令紧缩政策暂停,那么短期来看,无论通胀是多么顽固,债市、股市也必有好的表现。

不过,中长期来看,中国若想把通胀保持在温和的水平,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。毕竟2010年4季度空缺职位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了1.01的高水平,劳动力要素正在越来越不给力。政策若果真有所放松,那么也只是紧缩路上的一小憩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石磊

石磊

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吸引子咨询董事长,曾任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,2010年、2009年“远见杯”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年度第一名,路透社专栏撰稿人。

文章